結構-土-結構體系動力特性的模型實驗
本文關鍵詞:結構-土-結構體系動力特性的模型實驗
更多相關文章: 建筑結構 土 相互作用 動力特性 模型實驗 彈性 相似模型研究
【摘要】:為研究鄰近結構對土-結構體系動力特性的影響,基于彈性相似律,制作了框架結構在剛性基礎(RF)、單一結構土-結構相互作用(SSI)和結構-土-結構相互作用(SSSI)的縮尺模型.采用脈沖激勵方法識別出三個模型的頻率、模態(tài)和阻尼比,并與原型有限元計算結果相比較.實驗和數(shù)值計算結果表明:相應于SSI體系的模態(tài),SSSI體系的模態(tài)成對出現(xiàn),兩階模態(tài)的頻率接近而相位相反,且SSI體系相應模態(tài)的頻率位于這兩階頻率之間;由于相鄰結構的影響,SSSI體系基礎的豎向位移和傾覆轉角進一步加強.
【作者單位】: 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關鍵詞】: 建筑結構 土 相互作用 動力特性 模型實驗 彈性 相似模型研究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078032)
【分類號】:TU317.1;TU311.3
【正文快照】: 建筑結構必然是修建在一定的場地之上的,當上部結構剛度大而地基土層的剛度小時,結構與土體之間就會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1-3].隨著核電站、海洋平臺和超高層建筑的興建,推動了土-結構相互作用理論的發(fā)展.在城市中,隨著建設用地日趨緊張,建筑形式向高層建筑發(fā)展,且密度愈來愈大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滿生;潘旦光;周錫元;;基于土層集總參數(shù)模型的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2 呂西林,陳躍慶;高層建筑結構-地基動力相互作用效果的振動臺試驗對比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年02期
3 林皋,朱彤,林蓓;結構動力模型試驗的相似技巧[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4 李輝,賴明,白紹良;土—結動力相互作用研究綜述( Ⅰ)——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與展望[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5 遲世春,林少書;結構動力模型試驗相似理論及其驗證[J];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玉敏;倪國葳;蘇幼坡;蘇經(jīng)宇;;碟形彈簧豎向減震裝置的豎向地震反應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6年03期
2 王磊;凌程建;李昕;;堤壩結構模型抗震試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年02期
3 楊迎春;錢德玲;雷超;;樁—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體系振動臺模型試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年03期
4 孟海;陳雋;李杰;唐光武;鄭罡;;地下管線-土非一致激勵振動臺試驗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8年05期
5 潘旦光;樓夢麟;;河谷地形對土層地震反應的影響[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11期
6 李昕,劉亞坤,周晶,馬恒春,朱彤;Experimental Study on Free Spanning Submarine Pipeline Under Dynamic Excitation[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2年04期
7 鄭升寶;蔣樹屏;王曉雯;林志;;隧道振動臺模型試驗的相似關系[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8 彭軼君;尚守平;朱志輝;王海東;;有限元模擬土-箱基-框架結構大比例模型動力相互作用研究[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01期
9 尚守平;姚菲;劉可;;軟土-鉸接樁體系隔震性能的振動臺試驗研究[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06期
10 卿啟湘;王永和;李繼超;;風化泥質板巖路堤工程性狀的模型試驗研究[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文軍;張學龍;朱紅發(fā);徐培民;;帶鋼抖動試驗裝置設計與分析[A];機械動力學理論及其應用[C];2011年
2 周晶;李昕;范穎芳;;海底懸跨管道地震反應分析——第十二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特邀報告[A];第十二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03年
3 申玉生;高波;胡邦;畢立棟;翟加生;;強震區(qū)隧道結構振動臺模型試驗相關問題研究[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10年
4 范書立;陳健云;;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動力模型破壞試驗研究[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C];2009年
5 周晶;范穎芳;朱彤;李昕;;在役鋼筋混凝土舊拱橋的健康檢測[A];第十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04年
6 張明聚;呂琦;李立云;王誠浩;;土釘長度對邊坡抗震性能影響的研究[A];第18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9年
7 雷松;張文首;岳前進;謝鵬;;FDPSO-TLD原理樣機的試驗設計[A];第19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10年
8 陳少林;唐敢;劉啟方;丁海平;;三維土-結動力相互作用的一種時域直接分析方法[A];防振減災工程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馬文雄;徐炳偉;姜忻良;;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振動臺模型試驗相似比設計[A];第九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范書立;陳健云;周晶;朱彤;金嶠;;龍開口水電站溢流壩段動力模型破壞試驗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電科技前沿院士論壇暨首屆中國水利博士論壇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濱;斷層作用下埋地鋼質管道反應分析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孫海峰;地下結構地震破壞機理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3 唐暉;地震波動數(shù)值模擬及穩(wěn)定性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4 林宇亮;巖土構筑物抗震動力特性及地震動土壓力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5 張永波;深海輸液立管渦激振動預報及抑振技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6 唐亮;液化場地樁—土動力相互作用p-y曲線模型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夏棟舟;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SSDI)體系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應分析與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8 袁蕾;不規(guī)則地鐵車站地震反應分析與土結相互作用相關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9 汪強;基于振動臺的實時耦聯(lián)動力試驗系統(tǒng)構建及應用[D];清華大學;2010年
10 馬立秋;爆炸荷載下城市淺埋隧道動力離心模型試驗和數(shù)值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裕超;復合隔震結構地震反應試驗及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2 李旭光;基于振動臺試驗的復合隔震摩擦承壓比影響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3 余萍;懸吊質量體系結構地震模擬振動臺試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4 李釗;“站橋合一”式車站結構簡化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5 韓亮;橋墩結構模型與水相互作用的水下振動臺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6 楊迅;高混凝土拱壩動力模型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崔佳佳;碾壓式混凝土重力壩抗震仿真分析[D];河北工程大學;2011年
8 胡文亮;淺埋隧道抗震特性能量法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1年
9 辛全明;液化場地樁-土動力相互作用p-y曲線法參數(shù)敏感性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魏道攀;考慮土—路面—結構相互作用的城市高架橋地震反應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維平,鄔瑞鋒,張前國;配重不足時的動力試驗模型與原型相似關系問題的探討[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4年04期
2 張昕,周德源,張風嶺,李新,施永昌,金祖懋;某高層建筑結構模型振動臺試驗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9年03期
3 呂西林,陳躍慶,陳波,黃煒,趙凌;結構-地基動力相互作用體系振動臺模型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0年04期
4 陳躍慶,呂西林,李培振,陳波,胡質理;分層土─基礎─高層框架結構相互作用體系振動臺模型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1年03期
5 張敏政;地震模擬實驗中相似律應用的若干問題[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7年02期
6 林皋,朱彤,林蓓;結構動力模型試驗的相似技巧[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7 欒茂田,林皋;地基動力阻抗的雙自由度集總參數(shù)模型[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8 夏頌佑;張楚芳;張鳴岐;;動態(tài)結構模型相似條件若干問題的探討(兼對“研究拱壩振動的模型相似律”一文的幾點討論意見)[J];華東水利學院學報;1980年01期
9 廖振鵬,黃孔亮,楊柏坡,袁一凡;暫態(tài)波透射邊界[J];中國科學(A輯 數(shù)學 物理學 天文學 技術科學);1984年06期
10 薛彥濤,趙國揚;高層結構抗震模型試驗[J];建筑結構;1997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明華;曾廣冼;彭文祥;蔣沖;;填石料的動力特性及其彈塑性有限元分析[J];礦冶工程;2007年01期
2 李桂青;霍凱成;歐四媛;;框架輕板建筑的動力特性[J];建筑技術;1978年Z3期
3 李彥碩;水電站廠房樓板動力特性的研究[J];大連工學院學報;1982年02期
4 馬震岳,董毓新;水電機組可傾瓦導軸承動力特性系數(shù)[J];動力工程;1990年06期
5 嚴根華;閻詩武;;水工弧形閘門動力特性的實驗模態(tài)分析[J];水利水運科學研究;1990年03期
6 路振剛,董毓新;分布裂縫對壩后壓力管道動力特性的影響[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1993年03期
7 張文林;淺談準高速列車作用下橋梁的動力特性[J];哈鐵科技通訊;1995年03期
8 李桂華,,許士斌,吳曉媛,時戰(zhàn),白水源;大型橋梁動力特性檢測方法[J];應用力學學報;1996年01期
9 孫曉燕,孫保沭,黃承逵;鋼筋混凝土簡支梁超載后動力特性試驗研究[J];振動、測試與診斷;2005年01期
10 葛繼平;王志強;王紅偉;;振動臺試驗過程中基于加速度響應的動力特性識別[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德介;周先雁;朱之基;;一種橋梁結構動力特性修改逆問題求解方法[A];全國橋梁結構學術大會論文集(下冊)[C];1992年
2 施養(yǎng)杭;;料石結構房屋動力特性的分析和研究[A];第五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卷)[C];1996年
3 安東亞;李承銘;;地震中結構損傷后動力特性分析方法研究[A];第三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4 趙考重;王莉;李安起;王巍巍;;底部兩層框架磚房動力特性實測[A];第六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卷)[C];1997年
5 高銘霖;夏樟華;宗周紅;;五跨鋼筋混凝土連拱橋的動力特性[A];第15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6年
6 王莉;趙考重;張建陽;;動力特性測試在建筑物檢測中的應用[A];第十一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卷[C];2002年
7 朱懷亮;梁思輝;羅仁安;;多重連接加固建筑結構的動力特性檢測與識別[A];第19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10年
8 陳興沖;朱東生;賈軍政;馬國剛;劉濤;;雁鹽黃河大橋動力特性及抗震分析[A];第十二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3年
9 張國蓮;魏德敏;;太原理工大學科學樓動力特性有限元分析[A];第七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卷)[C];1998年
10 潘維霖;;淺析基于動力特性和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橋梁結構損傷檢測[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9分會場-公路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譚學余;“散體動力學”的奠基之作[N];中國礦業(yè)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長軍;大跨索桁橋初步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涂靜;基于特征系統(tǒng)實現(xiàn)算法的橋梁結構動力特性識別[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游云川;大跨度斜拉橋動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3 王愛國;大跨度斜拉橋動力特性及抗震性能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4 律文田;靜動荷載作用下鐵路橋梁樁基的動力特性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5 劉旭;影響大跨度斜拉橋動力特性的因素[D];長安大學;2014年
6 王劍利;火力發(fā)電廠煙氣脫硫吸收塔動力特性分析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7 趙毅;基于動力特性可靠性約束的三維隨機結構優(yōu)化設計[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8 李文治;重慶涪陵烏江特大橋施工階段動力特性及地震響應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
9 肖金針;多跨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動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3年
10 盧媛媛;非阻塞性微顆粒阻尼構件動力特性的實驗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6700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670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