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增強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模型雙向模擬振動臺試驗
本文選題:再生混凝土 + 性能增強; 參考:《土木工程學報》2015年12期
【摘要】:基于課題組前期有關性能增強再生混凝土(EC-RAC)基本材性、構件等試驗結果,設計并制作了一縮尺比例為1:4的3層含有多種類再生混凝土的框架結構模型,并進行了雙向模擬振動臺試驗研究,得到了該框架結構模型的自振頻率、阻尼比、結構振型、加速度響應、位移響應、層間位移角等變化規(guī)律,結果表明:EC-RAC相較于普通RAC能夠較好的控制裂縫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從而改善結構的延性,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隨著地震烈度的逐漸增加,結構損傷累積,自振頻率逐漸降低、阻尼比逐漸增大、加速度放大系數(shù)亦逐漸降低、位移幅值逐漸增大,同時位移幅值的曲線形式與結構第一振型相近,表明結構振動時以第一振型為主;模型經(jīng)歷了七度多遇至八度罕遇各地震作用后,層間位移角均未超過規(guī)范~[12]中所規(guī)定的1/50,上述試驗結果均表明,所設計的RAC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完全滿足規(guī)范~[12]中的要求。最后,參考《建筑地震破壞等級劃分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10)等文獻,同時考慮各階段試驗現(xiàn)象,建立了能夠應用于實際RAC結構震后破壞等級定量評估的5級劃分。
[Abstract]: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recycled concrete (EC-RAC), a three-layer frame structure model with a scale of 1:4 is designed and made. The self-vibration frequency, damping ratio, vibration mode, acceleration response, displacement response and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frame structure model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racks can be controlled better by comparing with the common RAC, and the ductility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can be improved,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eismic intensity, the damage of the structure accumulates and the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y decreases gradually. The damping ratio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acceleration magnifica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gradually, the displacement amplitude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curve form of the displacement amplitude is close to the first vibration mode of the structur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irst vibration mode is the main mode in the vibration of the structure. After several earthquakes, the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floor is less than 1 / 50 specified in the code ~ [12].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RAC frame has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pecification ~ [12]. Finally, referring to the documents such as the Standard of earthquake damage rating for buildings and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50011-2010),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in various stages, a magnitude 5 parti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damage grade of real RAC structures after earthquake is established.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178388,51008245) 陜西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科研計劃項目(12JS055,13JS050)、陜西省教育廳自然專項(2013JK0612) 陜西省工業(yè)攻關項目(2013K07-07)
【分類號】:TU311.3;TU3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社良;于洋;張博;趙昆;樊禹江;;粉煤灰和硅粉對再生混凝土力學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1年12期
2 譚紅霞;范志甫;汪超平;涂莉;李建南;;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試驗研究[J];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1年03期
3 樊禹江;王社良;張博;杜園芳;;再生混凝土柱地震破壞Park-Ang模型試驗研究[J];應用力學學報;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杜園芳;王社良;余濱杉;張博;;混雜再生纖維對再生混凝土強度的影響研究[J];工業(yè)建筑;2013年11期
2 劉志國;劉紅霞;楊少偉;;水泥摻合料分析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重要性[J];混凝土;2012年09期
3 徐明;張牟;唐永輝;陳忠范;;高溫后再生混凝土抗壓強度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2年11期
4 王社良;李濤;楊濤;張博;巨晶;;摻加硅粉及纖維的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3年05期
5 張強;劉保華;劉巧玲;劉芳;黃偉;;雙摻油菜秸稈灰分和硅粉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3期
6 張學兵;匡成鋼;方志;劉湘暉;王干強;賴帥;;鋼纖維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強度正交試驗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2014年04期
7 樊禹江;余濱杉;王社良;;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地震作用下隨機損傷與評估分析[J];建筑結構學報;2015年05期
8 陳宗平;徐金俊;陳宇良;薛建陽;梁瑩;;基于修正Park-Ang模型的型鋼混凝土異形柱框架節(jié)點地震損傷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5年08期
9 蔣凌云;陳秋南;屈鋒;劉文駿;尹詩欽;;氯鹽侵蝕環(huán)境下鋼纖維再生混凝土抗壓性能試驗研究[J];應用力學學報;2014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勇;地面防護工程抗爆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荻濤,,任利杰;改進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雙參數(shù)地震破壞模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6年04期
2 宋燦;鄒超英;徐偉;;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能的試驗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07年03期
3 胡瓊;盧錦;;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4 肖建莊,李佳彬,蘭陽;再生混凝土技術研究最新進展與評述[J];混凝土;2003年10期
5 吳建華;馬石城;唐昭青;李曉全;劉小根;;聚丙烯纖維和硅粉對再生混凝土的強化試驗研究[J];混凝土;2006年11期
6 陳愛玖;王靜;章青;;正交法分析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基本性能[J];混凝土;2009年01期
7 張波志;王社良;張博;景龍平;羅時超;;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能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1年07期
8 林煌斌;王全鳳;劉良林;;高強混凝土柱變形-耗能損傷模型的參數(shù)確定[J];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9 劉昕;張雄;李雯霞;張永娟;沈中林;;國內(nèi)外再生粗骨料研究新進展[J];建筑技術;2010年01期
10 沈海寧;王振波;張衛(wèi)東;;再生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2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鐘毅,李陽;再生混凝土的試驗研究與工程應用[J];粉煤灰;2004年04期
2 肖建莊,蘭陽,李佳彬,王軍龍;再生混凝土長期使用性能研究進展[J];結構工程師;2005年03期
3 李彥軍;劉志奇;;新型再生混凝土特性及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13期
4 馬勤;李騰忠;王云飛;;再生混凝土發(fā)展及應用現(xiàn)狀[J];廣東建材;2008年10期
5 吳清芳;杜輝;歐陽宏輝;;再生混凝土在承秦出海路中的應用[J];市政技術;2009年02期
6 戴婷婷;;再生混凝土研究進展及應用前景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7 石宵爽;王清遠;;從災后重建探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應用發(fā)展[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9年03期
8 張波;;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對比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9 王兵;朱平華;;鋼骨再生混凝土的耐火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9年12期
10 蘇發(fā)慧;袁旭梅;;再生混凝土的投資前景分析[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建莊;黃嘯;;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的應用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2 曹萬林;張建偉;尹海鵬;陳家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抗震研究與應用[A];第19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10年
3 施養(yǎng)杭;彭沖;;再生混凝土研究與發(fā)展析議[A];第19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10年
4 傅曉劍;呂愛增;雒斌;李福海;;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A];“發(fā)展綠色技術,建設節(jié)約結構”——第十四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李福海;葉躍忠;趙人達;;再生混凝土微觀結構分析[A];“發(fā)展綠色技術,建設節(jié)約結構”——第十四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肖建莊;;前言[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7 張傳增;肖建莊;雷斌;;德國再生混凝土應用概述[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8 趙U
本文編號:20943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2094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