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行政救助制度:反思與重構
本文關鍵詞: 自然災害 行政救助 重構 出處:《學術交流》2015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自然災害行政救助具有獨特的性質(zhì)和功能定位,決定了對其進行法律規(guī)制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實踐中,我國自然災害行政救助制度存在立法不統(tǒng)一、機構不健全、標準與對象不確定、管理體制不順暢、財政政策不完善等問題,制約了自然災害行政救助作用的發(fā)揮。結合行政救助的相關理論,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系統(tǒng)清理自然災害行政救助立法,制定專門法律;重新建構自然災害行政救助具體制度;建立起一套"屬地管理、統(tǒng)一領導、逐級負責"的自然災害行政救助管理體制;從財政保障責任、財政預算制度、專項資金制度、資金使用監(jiān)管制度等方面完善自然災害行政救助的財政制度,為自然災害行政救助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Abstract]:Administrative relief of natural disasters has its unique nature and functional orientation, which determines the necess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its legal regulation. In practice, the administrative relief system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is not unified in legislation.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 organization, uncertain standard and object, unsmooth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erfect fiscal policy restrict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lief of natural disaster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egislation of cleaning up the administrative relief of natural disasters systematically, and formulates special laws; Reconstructing the concret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relief of natural disasters; To establish a set of administrative relief management system for natural disasters with "territorial management, unified leadership and responsibility for each level"; From the aspects of financial guarantee responsibility,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special fund system, fund use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o on, we should perfect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natural disaster administrative aid, and guarante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administrative aid.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博士后流動站;東北林業(yè)大學文法學院;
【基金】: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我國自然災害行政救濟制度研究”(12544011)
【分類號】:D922.182
【正文快照】: 自然災害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包括旱災、洪災、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zhì)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地域廣袤的中國,更是常常遭受自然的影響,具有自然災害數(shù)量多、種類雜、危害大、破壞強等特點。在我國,自然災害發(fā)生時,政府充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且是主導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靈芝;;論公民養(yǎng)老權的可訴性[J];河北法學;2011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曹明睿;社會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立國;論我國公民的住宅權及其實現(xiàn)[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2 袁媛;我國公民住宅權的憲法保障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楊思斌;;社會保險立法述評[J];河北法學;2011年09期
2 王瑞芳;;臺灣災害防救體制及社工介入災后重建的模式[J];社會工作(實務版);2011年02期
3 牛忠江;李兆峰;喻霞;;城鄉(xiāng)統(tǒng)籌背景下農(nóng)村社會救助法律制度完善文獻綜述[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08年12期
4 祝建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調(diào)整與轉(zhuǎn)型——地方實踐與制度重構[J];學習與實踐;2010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梁德友;轉(zhuǎn)型期中國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3 馬福軍;勞動權的稅法保障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4 高宇軒;近代早期西方社會救濟制度的基督教淵源[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新亮;關于包頭市網(wǎng)絡化社會救助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2 馬玉釧;關于我國社會救助問題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唐敏;試論我國慈善組織監(jiān)管法律制度的完善[D];西北大學;2011年
4 馬曉燕;社會救助制度的實證分析與立法構想[D];蘭州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萬江;論強制保險和社會救助[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6 唐雙飛;論我國農(nóng)村社會救助的政府責任[D];湖南大學;2007年
7 王煉;民政救助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8 張梅;自然災害行政救助法律制度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曉奇;我國非營利組織監(jiān)督機制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10 李海鵬;中國農(nóng)村社會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清;吳作君;;住房權保障如何可能研究綱要[J];北方法學;2010年04期
2 彭中禮;;高房價背景下住房權之保證[J];北方法學;2011年01期
3 胡敏潔;;論社會權的可裁判性[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4 張群;;住宅權及其立法文獻[J];法律文獻信息與研究;2008年01期
5 李昌麒,應飛虎;論需要干預的分配關系——基于公平最佳保障的考慮[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6 張小羅;周剛志;;論公民住房權:權利內(nèi)涵及其實現(xiàn)之道——以長沙市為個案分析對象[J];法學雜志;2009年01期
7 彭錫華;;論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可裁判性[J];法學雜志;2009年08期
8 張愛菊;孟蓮;;存續(xù)與廢棄: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研究——以住宅權保障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1年11期
9 林嘉;;論社會保障法的社會法本質(zhì)——兼論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關系[J];法學家;2002年01期
10 林來梵;;臥室里的憲法權利[J];法學家;2003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評論員 陳斌;[N];南方周末;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孫建偉;涉地農(nóng)民住房權與生存權保障實證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2 楊英文;住宅權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廣輝;論公民住房權的國家義務[D];吉林大學;2011年
2 楊華平;基本住房權憲法保護[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覃秀臣;南非公民住房權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4 楊蒙;住宅權的行政法保護[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5 李樹參;我國廉租房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6 高慧;論我國公民的住宅權[D];山東大學;2009年
7 林慧;論大學生住宅權的法律保障[D];湘潭大學;2009年
8 邱收;住房權權利結構及保護模式[D];吉林大學;2010年
9 廖莎;住宅權實現(xiàn)中的政府責任及其法律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10 李慧芬;從住房權角度思考我國的住房保障制度[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積極推進財政制度改革[J];中國監(jiān)察;2001年06期
2 任曉;農(nóng)村基層非正規(guī)財政制度及其改進途徑[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市行政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3 趙誠;依法治國在財政制度上面臨的問題[J];領導文萃;2001年12期
4 王澤斌 ,張燕萍;財政制度綜合改革:從源頭治理腐敗的有益嘗試[J];正氣;2002年01期
5 周振華;推進財政制度改革 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J];正氣;2002年03期
6 李成林;深化財政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2年06期
7 陳祖濤;財政制度創(chuàng)新要實現(xiàn)六大突破[J];政策;2002年06期
8 康大民;“雙低”現(xiàn)象亟須改革公安財政制度[J];人民公安;2003年21期
9 伍紅;中小企業(yè)發(fā)展的財政制度創(chuàng)新[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劉志廣;;財政制度變革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陳駕;;從“基本的教育”到“高質(zhì)量的教育”—本世紀初以來美國教育機會均等界說與相關財政制度的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王銳;羅競哲;鄭皆新;;財政制度改革是當前城市發(fā)展中若干困局的突破口[A];規(guī)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3 劉志廣;;財政制度與長期經(jīng)濟發(fā)展績效——一個財政社會學分析框架初探[A];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劉志廣;;財政制度變革與現(xiàn)代國家的構建——關于國家治理模式的新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5 劉敏;;我國城鄉(xiāng)差異與教育財政制度的公平性[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焦建國;;法律運營財政——日本的財政民主主義與立憲財政制度[A];財稅法論叢(第1卷)[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琦;建立環(huán)境財政制度時機日漸成熟[N];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
2 張清華;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 推進財政制度改革[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2年
3 溫建華 藉志發(fā);推進財政制度改革強化源頭防腐[N];遼源日報;2005年
4 岳德亮;創(chuàng)新財政制度方能防治腐敗[N];經(jīng)濟參考報;2007年
5 媒體評論員 雷振岳;落實“十項措施” 強化“三鐵”精神[N];四川日報;2008年
6 通訊員 芮國平 記者 韓賀彬;安慶建立30余項財政制度強化監(jiān)管[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8年
7 ;加強財政制度建設 推進依法理財進程[N];甘孜日報(漢文);2009年
8 本報記者 曲明;財政制度體制實力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N];中國財經(jīng)報;2004年
9 記者 黃福興 通訊員 鄧昌平 謝昌輝;浦北深化財政制度改革促廉政高效[N];欽州日報;2009年
10 畢德靜 李桂英;我國古代頗有特色的財政制度[N];財會信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林致遠;財政制度與經(jīng)濟增長[D];廈門大學;2001年
2 劉志廣;財政制度、分工與經(jīng)濟增長[D];復旦大學;2006年
3 宋丙濤;財政制度變遷與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D];河南大學;2007年
4 崔潮;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財政制度變遷[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年
5 周金玲;義務教育及其財政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超華;諾曼征服前后英王室財政制度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2 吳志宏;東晉南朝財政制度演變路徑試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劉靜靜;財政制度變遷下資源地區(qū)山西與中央財政關系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4 徐慶豐;關于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財政制度的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一宏;促進四川丘陵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財政制度建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6 王崢艷;我國環(huán)境保護的財政制度安排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7 金麗君;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縣級財政制度建設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8 王v妚,
本文編號:14683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46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