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土地法論文 >

土地利用方式與施肥制度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庫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12-17 15:24
  在下遼河平原潮棕壤區(qū),通過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制度長期定位試驗土壤樣品的分析,系統(tǒng)的研究了土壤有機碳及活性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探討了利用與施肥方式對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轉和土壤碳庫管理指數的影響。闡明了土壤有機碳與有機碳活性組分之間、有機碳活性組分之間以及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與土壤養(yǎng)分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不同施肥制度下,施循環(huán)豬圈肥特別是均衡施用化肥基礎上配合施用養(yǎng)分循環(huán)肥即NPK+M處理,對提高土壤有機碳、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機碳、易氧化態(tài)碳、輕組有機碳含量的作用效果最明顯,該處理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與其他處理相比差異顯著。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機碳,隨溫度的升高,含量逐漸增加,到作物生長代謝旺盛時期(抽雄期、灌漿期、完熟期)達到最大。溶解性有機碳受季節(jié)影響比較明顯,農田土壤溶解性有機碳含量的季節(jié)分布為:夏季>秋季>春季。長期土地利用方式定位試驗下,割草地和休閑地與裸地相比,0~20cm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別提高了21%和32%,但20~40cm土層土壤有機碳反應不明顯。根據相鄰樣地比較法,裸地變?yōu)楦畈莸、割草地變(yōu)樾蓍e地和裸地變?yōu)樾蓍e地,0~20cm土層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均會明顯增加... 

【文章來源】:沈陽農業(yè)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
    1.2 土壤活性有機碳及其組分
        1.2.1 土壤活性有機碳含義
        1.2.2 土壤活性有機碳的組分
        1.2.3 土壤有機碳組分研究概況
    1.3 不同經營管理方式對土壤有機碳影響的研究進展
        1.3.1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下的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
        1.3.2 不同經營方式對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的影響
第二章 試驗材料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區(qū)概況
    2.2 試驗方法
    2.3 土壤樣品采集
    2.4 測定指標
    2.5 測定方法
    2.6 數據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3.1 土壤有機碳
        3.1.1 不同施肥制度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3.2 土壤微生物量碳
        3.2.1 施肥制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分析
        3.2.2 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分析
        3.2.3 不同施肥處理與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轉率
    3.3 土壤溶解性有機碳
        3.3.1 施肥制度下土壤溶解性有機碳的分析
        3.3.2 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機碳的分析
    3.4 土壤易氧化態(tài)碳
        3.4.1 不同施肥制度對土壤易氧化態(tài)碳的影響
        3.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易氧化態(tài)碳的影響
        3.4.3 不同施肥處理及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庫管理指數的分析
    3.5 土壤輕組有機碳
        3.5.1 不同施肥制度對土壤輕組有機碳的影響
        3.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輕組有機碳的影響
    3.6 潮棕壤有機碳及其活性組分間與土壤化學性質的相關分析
        3.6.1 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之間的相關分析
        3.6.2 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與土壤養(yǎng)分之間的相關分析
第四章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4.2 討論
        4.2.1 不同利用與施肥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4.2.2 不同利用與施肥方式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響
        4.2.3 不同利用與施肥方式對土壤溶解性有機碳的影響
        4.2.4 不同利用與施肥方式對土壤易氧化態(tài)碳的影響
        4.2.5 不同利用與施肥方式對土壤輕組有機碳的影響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態(tài)碳的比較[J]. 朱志建,姜培坤,徐秋芳.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06(04)
[2]土地利用方式對紅壤和黃壤顆粒有機碳和碳黑積累的影響[J]. 張履勤,章明奎.  土壤通報. 2006(04)
[3]長期施肥對我國典型土壤活性有機質及碳庫管理指數的影響[J]. 徐明崗,于榮,孫小鳳,劉驊,王伯仁,李菊梅.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6(04)
[4]土地利用對亞熱帶紅壤低山區(qū)土壤有機碳和微生物碳的影響[J]. 王小利,蘇以榮,黃道友,肖和艾,汪立剛,吳金水.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6(04)
[5]3種林地土壤碳和氮含量的變化[J]. 賈月慧,王天濤,杜睿.  北京農學院學報. 2005(03)
[6]不同施肥制度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及其與土壤肥力的關系[J]. 李秀英,趙秉強,李絮花,李燕婷,孫瑞蓮,朱魯生,徐晶,王麗霞,李小平,張夫道.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5(08)
[7]不同經營方式對黑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組成及微粒有機質積累分布的影響[J]. 史奕,張璐,陳欣,宇萬太.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 2005(02)
[8]土壤活性有機質及其與土壤質量的關系[J]. 王清奎,汪思龍,馮宗煒,黃宇.  生態(tài)學報. 2005(03)
[9]洞庭湖典型濕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碳、氮及其垂直分布[J]. 彭佩欽,張文菊,童成立,王小利,蔡長安.  水土保持學報. 2005(01)
[10]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機碳庫研究[J]. 姜培坤.  林業(yè)科學. 2005(01)



本文編號:354040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tudifa/354040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be5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