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設法律保障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9 21:05
本文關鍵詞:低碳城市建設法律保障問題研究
【摘要】:發(fā)展低碳城市是探尋低碳經濟發(fā)展路徑,落實轉變發(fā)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它的發(fā)展方式已經對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具有重大影響。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形勢,中國應該采取低碳城市作為發(fā)展目標,并以低碳能源化、低碳生產化、低碳建筑化和低碳交通化等為重點,,堅定不移地促進中國低碳城市建設。低碳城市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調整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制定適宜的法律,將會對低碳城市的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國內外研究低碳城市的學者、專家,主要集中在宏觀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金融制度、城市規(guī)劃、以及高科技領域等方面,而對低碳城市建設的法律保障問題缺少必要關注。因此,本文主要論述發(fā)展低碳城市的相關法律保障問題,以促進低碳城市的平穩(wěn)、有效的運行。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低碳城市的發(fā)展史,定義低碳城市的內涵,并評述低碳城市建設包括的主要內容和低碳城市特征;第二部分探討了我國低碳城市建設模式及法律保障狀況,分別對我國低碳城市的幾個典型試點城市概述并總結,對我國法律的立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第三部分分別選取發(fā)達國家的低碳經濟立法狀況進行分析,探討其低碳城市法制建設的不同路徑并提出我國低碳城市的法律保障的建議;第四部分為了推進我國法律體系的建設,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國家參與干預理論,提出激勵、個性、共同參與等對低碳城市建設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根本性準則;第五部分就體系提出相應的構建,加速國家與地方促進低碳城市建設立法及配套政策的出臺。提出低碳城市建立的重點制度包括規(guī)劃制度、碳金融和碳交易制度、總量控制制度以及城市消費制度等。
【關鍵詞】:氣候變化 低碳城市 立法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922.6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引言11-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11-13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意義11-13
-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13-14
- 1.2.1 國內研究現狀13
- 1.2.2 國外研究現狀13-14
-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14-15
- 1.4 主要工作與創(chuàng)新15
- 1.5 論文的基本結構(基本框架)15-16
- 第2章 低碳城市的發(fā)展及其內涵與特征16-20
- 2.1 低碳城市的發(fā)展歷程16-17
- 2.1.1 背景條件16
- 2.1.2 發(fā)展現狀16-17
- 2.2 低碳城市的內涵與特征17-19
- 2.2.1 低碳城市的內涵17-18
- 2.2.2 低碳城市的特征18-19
- 2.3 小結19-20
- 第3章 我國低碳城市建設模式及法律保障狀況20-26
- 3.1 我國低碳城市建設模式20-21
- 3.2 我國低碳城市發(fā)展的法律保障的狀況21-25
- 3.2.1 建立低碳城市法律保障機制的意義21-22
- 3.2.2 立法現狀22-24
- 3.2.3 存在的問題24-25
- 3.3 小結25-26
- 第4章 發(fā)達國家低碳城市建設的法制實踐及啟示26-29
- 4.1 國外低碳城市建設法制實踐26-27
- 4.2 發(fā)達國家低碳城市經驗對我國的啟示27-28
- 4.3 小結28-29
- 第5章 低碳城市建設的理論研究29-34
- 5.1 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29-30
- 5.2 國家干預理論30-31
- 5.3 低碳城市立法原則的確定31-33
- 5.3.1 激勵原則31
- 5.3.2 共同參與原則31-32
- 5.3.3 個性原則32
- 5.3.4 創(chuàng)新原則32-33
- 5.4 小結33-34
- 第6章 重構我國低碳城市建設的法律保障機制34-43
- 6.1 完善我國低碳城市建設法律體系34-35
- 6.2 我國低碳城市建設立法的重點法律制度35-42
- 6.2.1 規(guī)劃制度35-36
- 6.2.2 碳交易和碳金融制度36-39
- 6.2.3 總量控制制度39-41
- 6.2.4 城市消費方式引導制度41-42
- 6.3 小結42-43
- 結論與展望43-45
- 參考文獻45-49
- 致謝49-51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1-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包玉華;胡夷光;;關于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的探討[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1年02期
2 劉志林;戴亦欣;董長貴;齊曄;;低碳城市理念與國際經驗[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9年06期
3 袁曉玲;仲云云;;中國低碳城市的實踐與體系構建[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年05期
4 黃肇義,楊東援;未來城市理論比較研究[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1年01期
5 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設的技術路徑及戰(zhàn)略意義[J];城鄉(xiāng)建設;2009年11期
6 于濤方;;國際低碳城市最新研究動態(tài)——基于兩次“低碳城市”國際會議的綜述[J];動感(生態(tài)城市與綠色建筑);2010年02期
7 劉晨陽;;日本氣候外交戰(zhàn)略探析[J];現代國際關系;2009年10期
8 張梓太;污染權交易立法構想[J];中國法學;1998年03期
9 張崢;;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家對鹽業(yè)經濟的干預——以自貢鹽業(yè)經濟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劍波;低碳經濟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7029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7029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