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生理類中文核心期刊載文與引文分析
本文關鍵詞:4種生理類中文核心期刊載文與引文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總結4種生理類中文核心期刊的辦刊現(xiàn)狀,分析本刊的不足,旨在更好的為讀者服務。方法: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4種生理類中文核心期刊進行載文和引文分析。結果:《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年載文量高于《生理學報》和《生理科學進展》,但低于《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6年基金論文比為61.6%,低于其他3種雜志;影響因子呈遞增趨勢,但仍低于其他3種雜志;期刊被引篇數(shù)和總被引頻次與《生理學報》和《生理科學進展》基本持平,但低于《中國病理生理雜志》;高頻次被引文獻所占比例為50%,高于其他3種雜志。結論:《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自創(chuàng)刊以來,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同時也應看到與其他同類期刊相比在基金資助率和影響因子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還應爭取進一步提高。
【作者單位】: 軍事醫(yī)學科學院衛(wèi)生學環(huán)境醫(yī)學研究所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編輯部;
【關鍵詞】: 載文量 引文分析 影響因子 基金論文比
【分類號】:G353.1;R-5
【正文快照】: 衡量科技期刊學術、業(yè)務水平的標準有多種,如載文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將這些標準量化為文獻計量指標,借助文獻計量學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使編輯部快速地對自己所辦的科技期刊進行綜合評價,了解期刊在本學科中所處的地位,及時調整編輯和出版策略。本文以4種生理類中文核心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鞠秀芳;;《科技進步與對策》被引、載文及作者的統(tǒng)計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年05期
2 葉協(xié)杰;史春楊;;我國9種情報學核心期刊載文被引分析[J];情報科學;2007年01期
3 于進偉;李建國;王惠翔;;《現(xiàn)代情報》載文被引定量分析[J];現(xiàn)代情報;2006年05期
4 馬婷玉;;2005年《中華醫(yī)學科研管理雜志》載文分析[J];醫(yī)學信息;2007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林娟;;《編輯之友》學術影響力分析——基于CSSCI 2003—2008年數(shù)據(jù)[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湯曉浩;;《原子能科學技術》2000—2010年載文被引統(tǒng)計分析[J];編輯學報;2011年S1期
3 胡媛帥;鄧三鴻;王昊;;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被引次數(shù)和被引廣度分析——基于CSSCI的統(tǒng)計分析(2004—2006)[J];出版科學;2008年05期
4 趙韜;陳富;;近十年《教育科學》學術期刊載文被引定量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7期
5 陳文;王姝;李軍;張云輝;陳玉琪;;2006—2009年《傳染病信息》載文及作者分析[J];傳染病信息;2010年05期
6 石方夏;;《中國藏學》載文及載文被引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J];中國藏學;2008年01期
7 黃淑敏;;中國遠程教育領域核心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報告——基于2006—2010年載文被引特征分析[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8 蔣晨;;我國“信息共享空間”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9年03期
9 楊瑞坤;尹靜;;2006—2008年《屬礦山》文、引文及著者分析[J];金屬礦山;2010年06期
10 吳衛(wèi)華;王黔平;朱洪瑞;;2003-2008年《教育與經(jīng)濟》學術期刊載文被引定量分析[J];教育與經(jīng)濟;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湯曉浩;;《原子能科學技術》2000—2010年載文被引統(tǒng)計分析[A];第11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暨科技期刊立體化出版模式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戴良香;段淑芬;田云云;鄭亞萍;;七種農(nóng)學類期刊高被引論文分析[A];第五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天;《營養(yǎng)學報》的文獻計量學分析與評價[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2 張廣容;我國“新課改”以來學校體育研究“熱點”問題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杜飛;《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載文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4 李娜;2001年~2010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期刊論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惠翔;《情報科學》載文被引分析[J];情報科學;2002年02期
2 劉寧南;;2005年《情報科學》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情報科學;2006年02期
3 鐘旭,黃暉,薛健;中國社會科學期刊論文合著率指標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研究[J];情報學報;2000年03期
4 蘇新寧;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設計[J];情報學報;2000年04期
5 程剛,鄒志仁;《情報學報》被引的定量分析[J];情報學報;2001年05期
6 王長安;《情報雜志》被引分析與研究[J];情報雜志;2001年12期
7 何堅石;《圖書館建設》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圖書館建設;2004年06期
8 劉向紅,屈建民,寧冬云;《現(xiàn)代情報》載文被引分析[J];現(xiàn)代情報;2005年01期
9 程剛;《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被引分析[J];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2001年01期
10 繆建蘭,沈波;近5年我國圖書館學期刊被引情況調查及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強;崔明珠;劉素潔;張維慶;;42所農(nóng)業(yè)高等院校學報之比較[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9年10期
2 孫廣增;提高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幾點探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3 王鑫;劉路臣;邢殿福;;《高師理科學刊》2001—2005年載文情況統(tǒng)計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06年03期
4 趙萍,徐平,李秉嚴;被引文獻的定量分析[J];情報科學;2004年03期
5 李穎;左立新;張明生;丁金海;張彥平;;2002至2006年《大麥與谷類科學》文獻計量統(tǒng)計與分析[J];大麥與谷類科學;2007年04期
6 陳望忠;王征愛;黃開顏;宋建武;吳錦雅;;廣東省醫(yī)學類科技期刊主要評價指標分析[J];科技與出版;2007年04期
7 李秀榮;夏玉玲;;2007~2009年《唐山學院學報》載文、作者、引文統(tǒng)計分析[J];唐山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8 周愛琴;《草原與草坪》雜志2000~2004年載文統(tǒng)計分析[J];草原與草坪;2005年03期
9 邱俊明;;4種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載文和引文分析[J];中國出版;2010年02期
10 彭愛東;;我國綜合性社科期刊的H指數(shù)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數(shù)據(jù)[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瑛;朱玉芹;韓萍;;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A];第5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曾莉;吳惠勤;黃曉蘭;賓仁茂;;科學評價學術類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A];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周瓊;;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及提高途徑[A];第二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何學華;;從學報角度看我校的學術發(fā)展狀況[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四集)[C];2006年
5 范文田;何小燕;;《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98年的三種影響因子及其在全國各類高校學報中的位置[A];科技編輯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
6 張世雯;胡輔朝;李蓓蘭;稅燕玲;周清華;;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響[A];科技編輯出版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3年
7 張欣;劉亞萍;李娟;王吉晶;史謙;;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及提高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方法[A];第五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張欣;劉亞萍;;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科技期刊的評價作用[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邵曉軍;顏志森;;“211工程”大學自然科學學報的載文分析[A];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第14次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王玉霞;印莉娟;;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本質意義、表征意義及影響因素[A];第6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科技期刊的實踐經(jīng)驗與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梓國;認清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本質[N];大眾科技報;2005年
2 記者 王春;我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3.426[N];科技日報;2007年
3 王凌峰;高校應合理使用SCI評價體系[N];科技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李瀟瀟;從自引率到影響因子再到核心期刊?[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5 齊淑蘭;正確評價具有民族特色的醫(yī)學期刊[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袁志勇;論文質量評價要看具體引用次數(shù)[N];科技日報;2008年
7 記者 張兆軍;吉大靠優(yōu)秀成果提高辦學水平[N];科技日報;2006年
8 尹玉吉;學術期刊評比標準應更加全面[N];光明日報;2007年
9 身體周刊記者 張U
本文編號:3870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beidahexin/387099.html